(南京古城)
这种"短命现象",曾引起了人们对南京帝王风水的怀疑和非议。甚至在中华民国定都南京时,也产生了严重的分歧。1912年2月14日,临时参议院召集会议,专门审议定都一事。会议采用投票表决的方法,以决定定都于何处。表决结果,让心仪南京的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十分意外:
北京:20票;南京:5票;武昌:2票;天津:1票。
孙中山当时很恼火,决定第二天重新投票,必须选择南京。黄兴配合孙中山,出言威胁:"明日再不按先生意愿行事,我立即派宪兵将议员绑了出来!"后来在威逼之下,出席会议的27名参议员才改变了态度:
南京:19票;北京:6票;武昌:2票。
中华民国政府定都南京的复议案,得以通过。为何中华民国定都南京会出现这么大波折?有人直接往上刨根问底,认为把南京说成"帝都",是诸葛亮使坏,后人都中了诸葛亮的风水诡计。
(南京秦淮河)
关于南京的风水,当年蜀国军师诸葛亮顺江而下时,看到金陵古城,不禁失声惊叫:“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东晋大臣王导也曾说:“建康,古之金陵。”然而,十分奇怪的是,这座王气旺盛的古城,定都于此的六个王朝,却都短命,东吴69年,东晋102年,南朝宋59年,齐23年,梁55年,陈32年。后来,明初定都于此,一世而终,仅仅50余年。太平天国建都南京,维持了9年;有人认为,楚王埋金以镇王气,风水没了;有人认为,是秦始皇斩断地脉,断了龙气。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春秋战国时期,南京城还没有成为城的时候,先是吴王的属地,后来被越王占领。接着,楚王又赶走越王,驻军江边的狮子山。有一次,楚王巡视自己的疆土,登上狮子山,环望四周,看到此处风景雄丽,喜悦之情油然而生。可是突然,楚王的脸色由晴转阴。大臣们忙问原因,楚王烦躁地说:“这地方风景虽好,但王气太盛!”大臣们表示要想法子解决这个问题,不能让这里再出帝王,于是征集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有一巫师来应征,设计了一个方案,即在狮子山上埋一批黄金,用黄金镇压此地的王气,可保不再出帝王,此乃黄金“镇王气”。楚王同意后,大臣们马上操办在狮子山顶挖坑砌砖,埋下一批黄金。
按皇家习惯,一般地上的建筑物称为宫,地下的建筑物称为陵,埋金子的地方自然就叫“金陵”了。这个地方最早的名字就是叫“金陵邑”,“邑”是比“州”级别低点,比“县”级别高点的军事重镇的建制。从此,这个地方就有了金陵的名字。
还有一种说法是秦始皇斩断地脉,断了龙气。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出巡金陵。秦始皇深深被这里虎踞龙盘的气势所吸引。但是,陪同左右的是方士常生、仙导却沉默寡言。秦始皇问:“金陵形胜,气象万千,两位何故沉默寡言?”两位方士忧心忡忡地对秦始皇说:“金陵地形险要,气势磅礴,乃龙脉地势,王气极旺,若不采取对策,五百年后会有天子坐镇!”
秦始皇大惊失色,他自认为自己是始皇帝,自己的子子孙孙永为天下一统的皇帝,怎能容忍金陵有别的天子出现?于是赶紧询问对策。两位方士指着不远处的方山说:“方山地处金陵东南,你看,方山顶部平坦如官印,人称天印山。天印,自然是上天赏赐的官印,决定了金陵之地的王气兴衰和吉祥命运。断了方山龙脉,就是阻隔了金陵的王气。再引淮水贯穿金陵,通达长江,让这条秦淮河冲尽王气,陛下就可以高枕无忧,皇帝之位千年万世、万万世了!”
秦始皇见金陵城北的狮子山、马鞍山气势宏伟,于是命令将此两座山也断了山脉,并将金陵改称为秣陵。秣陵意为饲马的草料场。在秦始皇的命令下,大量军士开始了行动,方山被截断,淮水也贯穿了南京城。
当然,这两种说法只是传说。南京之所以没有出现定都于此的强大王朝,还有更为深刻的地理、经济、人文的原因。从地理上来说,南京依山傍水,虎踞龙盘,易守难攻。在此处建都的天子们,一开始就着眼于“守成求稳”,缺乏攻略开拓,问鼎中原的进取雄心。而且南京处于整个中国的东南一隅,一道长江“天堑”把它与辽阔的北中国隔断,最易于偏安苟且。
从经济上来说,江南向来为鱼米之乡,富庶的经济条件反给统治者提供了加速腐败的温床,使“后主”们沉醉于“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的“上苑”。除了地理、经济等外部因素外,定都南京的几个王朝,都没有问鼎中原、统一中国的决心和实力。也许正是这种种原因,使得六朝短命而亡。
这番说法,听起来挺有道理的,实际上完全是忽悠人的附会之说,不能这么理解的。
山脉象征为"龙",俗称"龙脉",龙脉突起处叫"龙脑";山脉开始的地方,叫"起龙";脉之结束处,即山尾,叫"注龙",或"龙尾";一处风水宝地,背后要有"来龙",即往自己这边呼啸而来的大山,近者叫"宗山",远者叫"祖山",也叫"祖龙"。
(南京总统府遗址)
对照上面这传统的风水要义,称南京"前有照",后却没有"靠",这话一点也不靠谱。长江南岸近有幕府山、庐龙山,远有鸡笼山、富贵山,怎么能没有"靠",没有"龙"!六朝的宫城、明朝的宫城都有"靠"的,只不过山势稍小了点,或许这就是风水上说的缺点吧。
退一步说,南京是所有"帝王都"中风水最不同寻常的一座,就算其没有"祖龙",其背后却有中国第一"水龙"--长江,这条西来大水龙,奔腾东下,气势如虹,极其高贵,十座大山也换不去,古人因此称之为"天堑"。
这可不是笔者添油加醋,江河水道有"水龙"之称,在风水说中由来已久,并且深入人心,连现代流行歌曲中都在引用。广为传唱的《大中国》中,"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便来源于风水概念。南京就是因为得"水龙之势"而别具特色,即"襟带长江而为天下都会"。
至于有人说,定都南京的王朝短命,是南京阴气太重,"阳不压邪",则完全是无稽之谈。
从堪舆理论来说,坟地和水都是"阴",人宅和山属"阳"。南京北、东、南三面被坟头包围着,西边临江,看似阴气太重,但因有"龙脑"钟山和城市王府、豪宅压着,不存在阴阳失调的问题。何况,北京、西安哪座古都附近不是坟头林立,荒冢遍野?
风水的根本就是阴阳,阴阳平衡才会互生,即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人宅近水,阴宅近山,南京近江,正是最适合人居住的地方。世界上哪座大城市不是在江河旁边?所以诸葛亮说这里是"帝王之宅",是有先见之明的。
事实上,任何朝代的存灭与兴亡,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选择和结果,即所谓"成事在人不在天",与所谓的风水是没有关系的。这里举两例说明之。
据《资治通鉴·梁纪二十一》(卷一百六十五)载,梁元帝萧绎称帝于江陵(湖北境内),在平定武陵王萧纪后,于承圣二年(公元553年)下诏迁都建邺(南京)。但有大臣反对,理由是南京已没有王气,江陵当出天子。原文是这样的:
领军将军胡僧祐、太府卿黄罗汉、吏部尚书宗懔、御史中丞刘彀谏曰:"建业王气已尽,与虏正隔一江,若有不虞,悔无及也!且古老相承云:'荆州洲数满百,当出天子。'今枝江生洲,百数已满,陛下龙飞,是其应也。"
萧绎最后接受了这一意见。但萧绎的皇帝龙椅也未能坐久。公元554年,西魏发兵攻梁,当年十一月攻下江陵,萧绎被迫投降,不久被杀。
再说一例,离我们最近的,蒋介石认为南京风水好,认为有长江"天堑",借第一水龙之势,易守难攻。在后期他便希望借"天堑"之威,阻止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南下。但最后"共军"还是顺利渡江,占领了"总统府"。当时,不论从哪方面说,"国军"都比"共军"优越,可蒋介石就是未能守住,民国政府在大陆"短命"是因为风水不好?肯定不是,而是因为人心的向背和士气的高低。
实际上,中国的几个古都西安、北京、开封、洛阳、南京等等,都有它天然的地理优势,其特点都是依山傍水,易守难攻,选择这些地方的原因无非是为了保障首都的安全,不容易被攻破,和风水到底有没有关系,实际上这是一个没有人能说得清的问题。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