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名轲,邹人,字号不明。生卒年约在公元前372年至公元前289年间,恰逢战国风云激荡之中期,距孔子谢世百年有余。受学于孔伋(字子思)的弟子,目前并不清楚他求学的过程,只是知道大约四十岁时开始四处游历――除了邹国,又到过任国、齐国、宋国、滕国、魏国等地向各国诸侯或卿大夫阐述自己的治国理念,有时也与其他学者辩论。
然而,彼时天下正值剧烈竞争之际。司马迁《史记》有载:“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秦任商鞅,楚魏用吴起,齐有孙膑,各国皆以富国强兵、军事争胜为务。孟子于此乱世之中,“述唐、虞、三代之德”《史记》,倡导仁义王道,其理念自然与时代主旋律格格不入。各国君主多对其“尊而不亲,敬而不用”,未能实际推行其治世主张。回溯孟子所处时代之重大事件,方能更深切地理解其思想思考的历史背景。以下将以孔子离世的公元前479年为始,以公元前279年田齐复国为终的200年间,列数战国的大事件。
公元前479年 孔子卒,楚白公之乱,后叶公平之,后楚灭陈。
前475年 周敬王之子姬仁继位为周元王。同年,越王勾践率军围困吴国都城。
前473年 勾践灭吴,夫差自杀。越称霸,成为春秋最后一位霸主(越国于公元前306年被楚所灭)。
前468年 周贞定王立。
前453年 晋国世卿赵,韩,魏灭智伯,三分其地。
前441年周王室内部动荡,周哀王和周思王相继即位。
前440年 周考王立。
前425年 周威烈王立。
前403年 周威烈王命三晋(赵,韩,魏)为诸侯。
前402年 盗杀楚声王。(根据《史记·楚世家》记载,“声王立六年,盗杀声王。” 意思就是楚声王在位六年时,被盗贼所杀。可见其乱。)
前401年 周安王立。
前400年 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吴起弃鲁投魏。
前398年 楚围郑。楚国北进中原,郑国困局。
前397年 聂政刺杀韩相侠累。(战国“士为知己者死”的典型。)
前391年 齐相田和迁齐康公(姜姓齐国的最后一位国君)于海上。
前389年 秦魏河西之战,吴起大败秦军。
前387年 吴起变法遭忌,去楚,后被任楚北部重镇宛城的守。
前386年 天子命田和为诸侯。(“田氏代齐”是“三家分晋”后的又一重要事件。)
前385年 田齐太公和去世,太子田剡继位。
前384年 秦献公立。
前383年 秦献公迁都栎阳。
前382年 吴起任楚悼王令尹,在楚国全国推行变法。
前381年 楚悼王卒,乱,攻吴起,杀之,变法失败。
前379年 齐康公卒,无后。田氏终代姜齐,后称田齐。
前376年 赵,韩,魏,灭晋,分其地立三国。
前375年 周烈王立。田和子田午弑杀齐侯田剡,另立田剡之子喜为君,又于同年将其弑杀,自立为君,次年改元,后为田齐桓公。
前375年 韩灭郑。
前372年 孟子出生于邹国。
前370年 魏惠王继位。
前368年 周显王立(烈王弟)。
前364年 秦献公败三晋于石门,斩首6万,这是秦国对魏国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事后天子致伯。
前361年 秦攻魏少梁,赵救之。俘虏魏将,斩首两万。
前361年 秦孝公立。魏国迁都大梁(也有一说为公元前364年),故而魏也称梁。
前359年 秦商鞅始变法。
前357年 根据《史记·秦本纪》记载:“五年,与魏战元里,斩首七千。徙魏人於河西。”魏的河西之地陷入困地。
前356年 齐威王(田因齐)于公元前356年(或357年)继其父齐桓公(田午)为齐侯。
前354年 魏伐赵,围邯郸,赵求救于齐。
前353年 齐威王使田忌,孙膑救赵,赵邯郸降魏,孙膑围魏救赵,大败魏师于桂陵。
前352年 秦商鞅伐魏,降固阳。秦国战略性胜利,魏河西防线被破。
前351年 魏归还赵邯郸,盟。桂陵之战后魏国被迫妥协。
前350年 秦孝公迁都咸阳。商鞅再次攻魏,魏国被迫献河西之地予秦,秦转向战略攻势,占据东出要冲;魏国战略收缩。
前344年 魏惠王(梁惠王)召集逢泽之会,率领诸侯(如韩、赵等)朝见周天子,并在会盟上率先称王。
前343年 天子致伯于秦孝公。
前341年 魏庞涓伐韩,齐救之,孙膑用减燥计诱敌,大破魏军于马陵,杀庞涓,魏从此衰落。
前338年 秦惠王立,杀商鞅。
前334年 越侵楚,楚大破之,灭越。同年,齐威王称王,并徐州相王(魏惠王与齐威王互认王位。)
前333年 楚围齐徐州。
前330年 秦行连横之策。孟子之后至公元前320年多次往返魏齐。
前330年 秦国将公孙衍在雕阴大败魏军,斩首八万,进一步夺取魏国的河西之地。
前329年 魏惠王后元六年,秦又从河西渡过黄河,攻取汾阴。
前328年 孟子见魏惠王。后转而前往齐国。
前325年 赵武灵王立。秦惠文王称王。
前323年 魏惠王在公孙衍(即前文的秦将)的倡议下,魏、韩、赵、燕和中山五国国君互相承认王位。此时除了楚、齐、秦三个大国,其他诸侯也纷纷自立为王,天下不再有“公”“侯”之分,只有“王”与非“王”之别。
前320年 周慎靓王立。
前319年 魏惠王薨,魏襄王立。
前320年 齐宣王田辟疆即位,孟子再次去齐。
前318年 楚、赵、魏、韩、燕同伐秦,攻函谷关。秦人出兵逆之,五国之师皆败走。
前316年 秦惠文王灭巴蜀。
前317年 秦败韩师于修鱼,斩首八万,诸侯震恐。齐大夫与苏秦争宠,使人杀之。
前314年 周赧王立。秦人伐魏,取曲沃而归其人。又败韩于岸门,韩太子仓入质于秦以和。同年,314年燕国发生“子之之乱”(燕王哙禅位于其相子之),国内大乱。齐宣王派匡章伐燕,五十天攻占燕都蓟,几乎灭燕。
前313年 张仪入楚,欺楚怀王,楚怀王上当,与齐决裂。
前312年 怀王知被欺,大怒与秦战,两战均大败,韩魏见楚败,袭楚,楚割两城于秦和。
前311年 张仪复入楚,怀王以郑袖故,释张仪。
前310年 秦武王立。同年,孟子论宋(宋康王(宋偃)在位期间,国力曾一度强盛,对外扩张,自号“宋康王”或“宋王”,甚至被称为“桀宋”,引起周边诸侯的不满。齐宣王时期,齐国开始插手宋国事,欲伐宋。)
前307年 秦武王举鼎,绝膑而死。同年,赵武灵王始实行军事改革,“胡服骑射”,军力提升。
前306年 秦昭襄王立。赵武灵王攻中山国。
前304年 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并修筑赵长城,设云中、雁门、代郡。
前301年 齐宣王薨,孟子离开齐国,曾到滕国。
前300年 秦伐楚,楚王恐,使太子为质于齐以请平。同年 秦齐争夺宋国,孟子回邹国。
前299年 赵武灵王让位于少子,立赵惠文王,自号主父。同年 楚怀王入秦,被留。秦闻齐孟尝君贤,招其入秦,相之。
前298年 孟尝君亡归。楚立太子为王,秦击楚,斩首六万,取十五城。
前296年 楚怀王死于秦。同年,赵主父(赵武灵王)与齐、燕共灭中山国。
前295年 赵主父因立储不定,长子公子章乱,败,求主父庇。赵惠文王攻章,围主父与章于沙丘宫,主父饿死。
前293年 白起将兵,败魏师、韩师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级,虏公孙喜,拔五城。秦王以白起为国尉。
前291年 白起攻韩,拔宛、叶城。
前289年 知秦大良造白起、客卿司马错伐魏,取城六十一。
前289年 孟子去世。
前288年 秦称西帝,齐称东帝,后又去帝号。
前286年 齐湣王攻灭宋国,宋康王被杀,引发五国伐齐。
前285年 秦国加入伐齐,秦将蒙骜击齐,拔九城。
前284年 五国伐齐,燕以乐毅为上将,率秦、魏、韩、赵之兵伐齐,齐大败,乐毅入临淄,齐王走,被楚国将军淖齿杀。燕国继续攻齐,其他国退兵。齐国几乎灭国。
前283年 发生完璧归赵事件。
前279年 秦与赵王会于渑池。燕惠王忌乐毅,奔赵归赵惠文王。后田单火牛阵破燕军,复齐国。
(事件时间或有出入)
如果细数孔子之世到孟子之时,“春秋”变为“战国”,这一百多年的变化,以“战”为核心,所展现出的面貌是战争的频率、战争的形态、战争的规模、战争的强度都持续在升级。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孟子距离孔子所要复兴的周政的理想也已经越来越远。
首先,周王室威信不存,王朝秩序不断地溃败,各诸侯国开启变法,变法又几乎指向“富国强兵”的战争,而因战争产生新诸侯大夫不断出现,旧诸侯大夫的宗庙社稷也在不断消失,国与国之间不断尔虞我诈,原先春秋的“会盟”的霸(伯)主列国体系已然消失,取而代之为“七雄”的君主军事国家。从《战国策》所记魏国“带甲三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赵国“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韩国“带甲二十万”、齐国“带甲数十万”……这些庞大的军队,这么多的士兵从何而来?不可能像是原先春秋的贵族武士和原先的“国人”组成,只可能打破原先“国人”“野人”之分,都变为“庶民”,就像是“士”与“卒”之间的差别,国域内都成为全面动员的一部分,参与战争之中。那同样,也可以考虑到,这么多“带甲”之士怎么养?这是极其复杂的事情,但是无论如何都离不开“利”。
从孔子到孟子去世的近两百年的时间里,这个利,可以是钱;也可以是大国侵占小国的优势;也可以是小国如何保住土地宗庙;也可以是一国君主如何保住自己不被手下大夫的谋害;也可以是大夫如何占多更多的财富、土地控制资源,为家族谋取利益;也可以是当封建宗法已然无法保障世子的安然即位,如何保护世子安然即位;也可以如何保证非世子的公子没有叛乱之心;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回看魏惠王与孟子的相遇。当公元前370年魏惠王继位后,魏国的态势不断下降,魏国的河西之地不断被秦国所侵,至于孟子见魏惠王的时候,河西之地基本丢失,并且前几年还发生著名的“马陵之战”的失败,可以说魏国国力大减,对外战略陷入困局,内部政局不稳,因此魏惠王会以为如当时许多纵横家进献建议一样(亦如商鞅对进献变法一般)对孟子问“‘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传达出一个君王的现实需求与战国时代下的变革焦虑。
那么在这纷乱之世,孟子有什么解决方法呢?如果孔子的回复西周的分封宗法已然不太可能,那么如何重新在战国的时代建立稳定的秩序?翻阅《孟子》,可以看到《孟子》一书的首篇是为《梁惠王》,这或许就是代表着孟子与其弟子面对战国天下的问题意识与努力方向。但是理解这篇文章,或许可以再从一个基点“在乱世,人如何理解人?” 开始。